2021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上,中國企業徐工首次挺進前三。
近年來,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再度步入高位發展階段;數十年的積累加上新一輪市場契機,讓中國工程機械產業規模、綜合實力全面提升。
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發展經歷數度磨煉。上一個5年,中國工程機械產業進入波動相對劇烈的時期,徐工不改初心,堅韌、堅守、堅持。2020年,徐工再次跨過1000億元營收大關。全球產業一系列巨變和全新格局下,這次千億之后的道路通向何方,如何走下去,是徐工面臨的考題。
“上去了就必須站穩了。5年內,我們還要力爭再往前進一步。”對此,徐工有限、徐工機械董事長、黨委書記王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01 | 回歸品質堅持創新驅動
越靠近峰頂,路越難走,對此王民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。但徐工手中已經積攢下不少籌碼。首先就是產品,在眾多的產品中,2020年徐工旗下11款主機產品,銷量和銷售規模都居于前列,其中包括起重機、水平定向鉆、旋挖鉆機、壓路機、平地機,銷量在全球名列前茅。
在“三高一大”產品戰略指引下,徐工堅持創新驅動助推“中國制造”向“中國創造”轉變。
13年磨一劍,徐工挖掘機械從零起步、艱辛摸索、自主創新,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產業體系,成套化產品系列和規格覆蓋在國內行業齊全。從1.5噸微挖到中小挖,成功研制出100噸級、200噸級、300噸級、400噸級、700噸級超大型產品,年銷量從幾十臺到現在突破幾萬臺,打破了老牌跨國企業的長期壟斷,成為徐工沖擊頂峰的主力軍。
這樣的底氣來自于徐工在全球越來越系統的布局。
20多年的探索和積累,徐工早已撕掉之前“簡單出口貿易”的標簽,構建了以出口、海外綠地建廠、跨國并購和全球研發“四位一體”的國際拓展模式。
在歷經數年的戰略虧損后,徐工巴西基地終于迎來霞光。以巴西工廠為平臺,徐工不僅成為當地市場的主力品牌,更是從此走向整個南美市場。
對國外客戶的需求對接和滿足上,徐工亦是于細微之處見真章。在突破海外高端市場的拳頭產品——大型礦用平地機上,徐工在前后近一年時間,付諸了200多項各類技術改進,終將一款媲美歐美品牌的平地機,落地全球礦業巨頭力拓的礦區。
“無論在產品、創新還是業績上,徐工都是一個絕對注重用戶體驗和效率效果的企業。特別是在做產品上,我們必須要把產品的每個細節都搞清楚,要知道我們的產品到底要干什么,到底要給誰服務,怎么才能滿足客戶需求。只有做到這點,我們才能扎扎實實地走上頂峰。”王民對此有著深刻的理解。
回顧發展歷程,曾經歷的風雨坎坷讓王民和徐工人深刻意識到必須靠“質量贏得尊嚴”。
“回歸品質才能站在‘世界之巔’。”王民坦言,我們必須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理念。要想翻身,必須先在產品的品質上先翻身,要想有尊嚴,必須在產品上先有尊嚴。
在裝備制造業,質量之路絕非淺嘗輒止、簡單模仿就能實現的,需要極大的毅力和決心。徐工結合客戶價值和企業價值,凝練創建、推廣“徐工‘技術領先、用不毀’助您成功”質量管理模式,以“技術領先、用不毀”做成工藝品的徐工行動金標準,加快落地高質量發展。
王民表示,“技術領先、用不毀”的產品理念和“擔大任、行大道、成大器”的核心價值觀一樣膾炙人口、深入人心。
徐工質量管理模式的形成,是一條從實踐到理論,再實踐、再到理論的道路,直至實現我們的卓越,是具有徐工特色、文化和精神的,是具有工程機械產業“珠峰登頂”特點的,很鮮明地表達了要達到相關方滿意,“助您成功”就是相關方。
如今,“質量”被每一位徐工人銘記在心里、抓實在手里,追求卓越已成為全體徐工人的習慣。
從2017年到2020年,徐工“董事長質量獎”三屆評選,人選個個樹得起、立得住。從研發、生產到制造,人人扛起質量發展責任,盯緊質量發展目標,從理念宣貫、標準執行、模式實施到全員、全過程、全價值鏈落地,“技術領先、用不毀”在徐工扎根發芽,最終結出累累碩果。
還有一個全球產業變局最重要的時代節拍——智能化,徐工也沒有錯過。當前,已經投入應用的5G、無人駕駛壓路機、裝載機、礦山設備等,就是其中最好注腳。
在產業鏈下游——營銷、服務和品牌打造環節,徐工原有的發展模式和體系,也被一系列數字化工具打破,“更強調直接觸達用戶、聚焦用戶,強調對用戶需求的快速反饋,包括產品針對用戶需求的快速改進,以及用戶價值的提升。”王民說。
“下一個5年,在新一輪變革中,徐工已經做好了全面準備,下一步就是奮力推進。市場紅火,大家都好的時候不叫好;今后幾年,市場中能突圍的,能持續高質量發展的,才是好企業;徐工就要在其中,證明自己。”王民堅定地表示。
02 | 激活內力高質量發展放在首位
“這場幾代徐工人持續推進的改革,我們醞釀已久、謀劃已久的大事終于塵埃落地。”時至今日,王民回憶當時的情景,依然難掩振奮,“未來充分激發內部動力的徐工,將向產業珠峰發起更猛烈的頂峰攻勢。”
對于混改的本質,王民將其歸納為:順應時代潮流,讓企業保持機警,保持激情,保持戰斗力。
事實上,徐工一直在此不斷嘗試與行動。若干年前,徐工就開始大規模啟用年輕人,推進組織再造。在企業內部很多場合,王民都明確地提出:持續改進機制,錘煉青年骨干層,打造系統創新平臺,構建高端產品賽道,勇擔產業報國重任。這些無疑是徐工發展的重要內在動力,更推動了企業和組織的持續再造。
整個過程中,徐工人力資源體系,從理念上完成了從“員工到企業命運共同體”的轉變,把公司作為真正的職業生涯平臺;而這恰恰是管理潛能的最好釋放。
“徐工是個愿意給員工搭建成長平臺的企業。徐工也會給我們試錯的機會,讓我們能夠在實踐中真正成長起來。”徐工內部員工這樣表示。
如今,隨著混改的推進,徐工利用機制上的重大轉變,再度為整個組織賦能。
在管理層面,新的管理層將通過市場化選聘;在決策層面,國有和市場化的戰略投資者在董事會席位中都有體現,能夠保證相互制衡,決策更加市場化;在激勵機制方面,將逐步實施骨干員工持股和股權激勵計劃,實施利潤分享計劃、職業經理人市場化薪酬機制,激勵程度也和業績緊密捆綁,實現技術人員和管理層的薪酬和貢獻掛鉤。
“這是一批專業化、職業化、市場化,在這個產業奮斗了幾十年的管理技術團隊,大家把身家性命與公司未來牢牢地綁定在了一起,是我們混改成功和未來目標實現的最大保障。”王民將他們定義為“徐工的中流砥柱和發動機”。
他表示,未來發展前景的最大底氣在于骨干團隊對公司未來懷有堅定信心,必將帶領徐工既往開來、在成功的基礎上開啟更大成功的變革,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。
“高質量發展放在第一位”——這意味著今后一段時期,對于徐工而言,增速不再是企業考量自身發展的唯一因素,包括利潤水平、技術創新、產品體系打造、全球品牌影響力釋放、產業價值引領等,將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。
“我們的共識是,下一步,我們必須更扎實地發展,必須步步為營。5年內,我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要把營業收入翻番,利潤成倍翻番。”王民說。
來源:新華網